据说在《康熙字典》里是查不到“筷”字,因为康熙大帝不承认这个“筷”字。我没有《康熙字典》所以只能
是据说。但我的《辞源》是1982年版的,在《辞源》里我确实没查到“筷”字。我的《新华字典》里有“筷”字,解释为:夹饭菜或其他东西的细棍儿;我的《现代汉语词典》里也有“筷”字,解释为:用竹、木、金属等制作的夹饭菜或其他东西的细长棍儿。
康熙大帝为什么不承认这个“筷”字?,这得从“筷”字的来由说起。
没有筷子前,古人们的餐具是叉和勺,后来古人们发现筷子在吃食时更好用,便逐渐用筷子替代了叉和勺。所以筷子的出现已有悠久的历史了,估算至少上了3000多年。在先秦时,没有筷子之说,那时筷子被称作“梜”;到汉朝,古人们又把“梜”改称“箸”。现在,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仍保留了称“箸”的老习惯,比如台州、温州、厦门、漳州、泉州、福州、潮州等,这些地带常可以见到、听到“箸”的称呼。
明朝文人陆容写的《菽园杂记》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吴俗舟讳说:‘住’与‘箸’谐音,故改为‘快儿’。”意思就是说吴中地区多船民、渔民,他们怕船住,因船停了会影响营生;更怕船蛀,船蛀了就不能打渔捕虾了,所以对‘住’特别讳。‘住’‘蛀’‘箸’皆是谐音,船家、渔民都忌讳,所以将“著”改叫‘快子’。明朝人李豫亨著写的《推蓬寤语》中也记载了:“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,如立箸讳滞,呼为快子,今因流传已久,至有士大夫间亦称箸为快子者,忘其始也。”
由此可见,‘快子’二字是江南民间按“去讳求吉”的习俗演变而来的。以前快子大多是用竹制作的,人们为了与快字区分开来,便在上面加了一个竹字头,就有了“筷”字。这个“筷”字是来自民间的自创体,不是古人传统造字法造出来的,所以康熙大帝一直不肯承认这个字,自然也就不会收入《康熙字典》里。
现在制作筷子的材料丰富了,有竹、木、骨、瓷、象牙、金属、塑料等;使用筷子的地方,除了中国,还有日本、朝鲜半岛、越南、泰国、新加坡等,多是东南亚国家。
古人对筷子的制作和使用是很有讲究的,筷子标准长度为7寸6分,它代表人有七情六欲,七情指的是喜、怒、哀、思、悲、恐、忧;六欲指的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七情六欲是人的生理基本需求;筷子必须成对成双,它代表的是阴阳相对;用筷子时的五个手指头代表的是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;筷子的形状是一头圆一头方,它代表的是天圆地方;使用筷子时,手一定是握在筷子中间,它代表天、地、人三合;使用筷子时,既不能用力太大,不能握得太紧;又不能用力太小,握得太松;这种适度就表示人在天地间,应该懂分寸、知礼节,敬畏天高地厚。
一双小小的筷子,被我们勤劳勇敢、优秀睿智的祖先,赋予了这么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,天文地理,人情世故,无一不揽括。尽管康熙大帝不愿意承认这个来自民间的“筷”字,但筷子却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、在华厦的广袤沃原中扎下了深深的根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卯酉河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maoyouhe.com/archives/211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