眨眼已是6月底。
数着春节、清明、五一、端午过日子,还没咋注意,“嗖”地——节假日不剩一半了。
但回头一看,假日是流水般逝去的,节日却是越过越多的。被品牌越做越大的小众节点,把这半年的时间线,填充地很是饱和。
品牌们,在二月二展望一年好气象;在世界地球日争当环保先进分子;在世界读书日卖书、送书、读书……还带火各种之前都没听过的世界微笑日、国际小狗日、国际水獭日……
好一派周周有节、天天过节的热闹气象。
我就奇了怪了,品牌扎堆小众节点,究竟为个啥?
出圈的小众节日,救了广告人营销内卷的大命都说市场部是跟着节点跑的。
确实啊,从国民性的春节、端午,到脱胎于电商的双11、618,到近两年很火的24节气——“过节”已是品牌营销的生物钟。
节日的营销价值,就是能提供了一个时间性的场景。这个场景关联着某种社会文化、集体仪式、公众记忆,也为品牌营销提供了挖情绪、讲内容、做沟通的既有文本。
从这个角度,越是大众的节点,营销势能越大。
可热门节日实在太卷!
品牌扎堆、营销爆发、流量内卷,市场部也意识到,与其硬着头皮抢流量不如换个时间搞突袭。
小众节日的优势这不就来了:它们的大众认知度或许不高,好在足够精确。即,能提供:
1、确定的内容议题2、既定的人群对话3、定向的品牌表达小众节点,就这么热起来。
一、热门社会议题,带火冷门小众节日从内容上看,品牌转向小众节点求关注。首先是因为熟悉的大众节点、固定的节日议题里,挖不到啥新洞察,创意就越做越同质化了。
而观察近来品牌青睐的小众节日,很多都为探讨时下热门的公众议题,提供了节点契机。
环保、女性、文化相关节日,更是一派小节大办的势头。
//环保议题世界地球日、世界海洋日、世界动物日、世界森林日、世界候鸟日……那些过去没太听说过的环保节,开始借由品牌营销走进大众视野。
因为,ESG营销大行其是的年代,环保作为ESG的一大主项,也成了品牌发力的重点。
最热门的当属世界地球日了。仅今年,vivo放出慢游地球的影像实验;蚂蚁森林推出种树环保微综艺;金典打造“低碳花园”,邀请消费者加入减碳体验……
vivo 《慢游地球》
世界环境日紧随其后。把这天当做品牌日的朝日唯品,在麦田里将“环境”融入品牌叙事;星巴克自带杯免费请,用福利的方式倡导可持续……
朝日唯品 麦田里的品牌盛宴
更小众的节日,则提供更具体的环保沟通议题。比如世界海洋日,将“海洋”当作品牌资产的海蓝之谜,发起蔚蓝电台企划,用“海洋之声”呼唤用户守护海洋。
//女性议题提到女性节日,大家一般都会想到妇女节、母亲节。
但一面是大家都想做“女性友好品牌”,妇女节、母亲节成了营销必争之地;一面是公众对女性议题愈发敏感,节点发声,也意味着会受到更多的舆论审视,一不留神就会翻车。
女性议题的破局,也朝着小众节日去了。
每年十月的粉红丝带乳腺癌防治月,被内衣品牌带出了大众认知度。爱慕连续两年发起义乳公益计划,组织捐赠活动;Ubras借助对话,为年轻乳癌患者重拾信心……
爱慕 「一本半」义乳公益计划2023年 《她的战衣》
爱慕 「一本半」义乳公益计划2024年 《一部分新的我》
月经品牌则绑定世界月经日,打破月经羞耻、传递健康理念。
babycare 旗下小 N ,从“例假”入手,支持女性经期请假;高洁丝以“养花”的概念,引导女性关注经期护理;七度空间与杨天真合作播客节目,深化品牌“自在感”叙事;
七度空间×杨天真播客 企划《掌控身心「自在感」》
作为平台,淘宝今年也加入发声。将女大学生们的贴心“经”验,送给山那些大山里的女孩……
抛下羞耻感,将女性的病痛、健康放到台面上说,温度流露的节日仪式里,品牌对女性的关怀也更有实感了。
//文化议题如今,品牌心智竞争白热化,“文化功底”在软实力较量中的重要性日显。
而节日以仪式化实践联通集体记忆,那些具有仪式感的文化编码里,也有着品牌期望展露的人文关怀、品牌调性。
一方面,品牌“舞文弄墨”起来,在文字与诗歌的节日,大秀“文学”水平。
逐渐热门的世界读书日,是其中的代表。今年,从天猫、京东、抖音、B站等各大平台,到伊利、伊索、亚朵等品牌,都办起了形形色色的“读书会”。
天猫 《不为什么而读书》
京东图书 《从一页开始,翻阅世界》
人人能写诗的年头,世界诗歌日也受到重视。keep续写“跑道的诗”、亚朵酒店打造读诗活动……是打磨品牌“诗性”,也是提升品牌调性。
另一方面,还有一些节日,为想借势国潮,深耕文化叙事、在地沟通的品牌,提供了节点之便。
比如,年轻人间风靡的“非遗”,让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跳了出来。春节、七夕等传统节日之外,另一个新兴的品牌“致敬非遗”日。
2023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快手 「手上的非遗」
点击查看项目详情
2024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星巴克「非遗美术馆」
无论关联的是环境议题、女性议题还是文化议题,如上案例大都带着明显的公益属性。
这不难理解,随着越来越多品牌将ESG营销纳入商业战略,那些带有公共性质的节日,也成了品牌彰显社会价值的营销节点。
我们也看到,海马体在国际罕见病日“让罕见被看见”;
伊利QQ星在国际不打小孩日劝导家庭暴力;
名创优品在世界小狗日为中华田园犬正名……
从小朋友、年轻人的精神世界,到老年人、特殊群体的生活处境,从身边的小猫小狗,到宏大的环境议题,品牌在节日,放大一种看见、提高一种关注。
节日下的议题讨论,也不光是为造内容、做话题。品牌的发声和行动,还让一个小众节点成为品牌“公益日”。
在这一天,品牌的温度无限放送,品牌社会价值的高光也亮了起来。
二、聚焦沟通,由小众节日触达细分人群小众节点的优势,也在“小众”一词上。品牌着力小众节点,也是营销越来越细分的表现。
从具体的营销需求出发,相比于在全民性节日的大做传播,特定节日、面向特定人群的细分沟通,能帮助品牌实现精准的用户对话。
从这一点看,一些小众节日,就是为某些行业赛道、某类消费人群“独家定制”的。
首先,对标品类需求,各行各业大都有属于自己的“行业日”。
比如前文提到的国际月经日、粉红丝带月。小众女性节日成了月经品牌、内衣品牌的重点发声节点。
除此之外,世界睡眠日之于家居行业;全国爱眼日之于眼镜、美瞳品牌;国际爱牙日之于牙膏、牙刷品牌……都是同样的存在。
一年一度一个专属节日,怎么能错过呢?
会发现,每年世界睡眠日一到,各大家具、家居品牌就带上他们的“好睡方子”争相向你涌来。
顾家家居,给你支点、为你撑腰;
2023世界睡眠日顾家家居 《支点》
2024 世界睡眠日顾家家居 《春眠不觉晓》
水星家纺告诉你别放下焦虑,“不防先睡觉”;爱慕诚邀“最会睡”的海獭,代言新品睡眠衣……
其他也想打打“助眠”卖点的品牌,也没放过这一天。
网易云音乐,推出“失眠搭子”企划,用社交陪伴和定制歌单助眠;医药品牌泰诺安,与小宇宙联动打造3 档播客节目,做成“话疗”版“止痛胶囊”……
网易云音乐 【失眠搭子】企划
对电商平台而言,指定品类的节日,也为业务向促销创造节点。
还是以世界睡眠日为例,抖音发起“抖 in 美居计划”、京东打造“京东睡眠节”,让“好觉”成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纽带。
京东睡眠节 【接住你的每种困意】
锚定赛道是聚焦用户,锚定人群也同理。
经典的广告史里,情人节、父亲节、母亲节、儿童节等能成为热门营销节点,其实也是品牌为了与特定人群沟通而做做起来的。
而今,当精细化成为品牌营销的大势所趋,品牌圈层化的需求,也让那些具有明确人群标签的节日,走向台前。
比如银发经济逐渐渗透各行各业的当下,“敬老爱老”的重阳节,以及前面提到的阿尔兹海默病日,在品牌传播中的能见度也变大了。
像前年重阳节淘宝的《老宝贝上新计划》;去年蚂蚁集团给老年朋友们送上的“银发符号指南”;京东《悄悄》看见老年人的不便;新东方致敬永远年轻的老同学……
淘宝 《老宝贝上新计划》
新东方 《我的老同学》
虽逃不掉商业意图,但老年群体相关的节日和那些被忽视的老人们一起,重新被看到,也不失为一件好事。
还有每年6月,面向LGBT人群的骄傲月。海外各大品牌都会装饰上彩虹的颜色。
即便还不是国内公开庆祝节日,但也会有一些商家插上彩虹旗,以及一些国际时尚品牌,比如Levis、DIESEL、prada等,借用彩色及酷儿元素诠释自由意志。
2025 骄傲月Levis 推出 彩虹系列
三、用持续的品牌表达,将小众节日私有还有一个现象是,很多品牌正通过在特定节点的持续表达,绑定特定节日做表达,甚至让节日成为自己的“品牌日”。
具体而言,小众节日私有化的方式,主要有两种:
一是将节日营销IP化。诚然,节日是社会的约定成俗,即便小众的也是大家的。
但秉承“先到先得”的原则,当一个品牌已经在某个节日,形成自己固定的品牌记忆,后来者们就很难打破这个已有印象了。
像珀莱雅已进阶到4.0阶段的“回声计划”。几年来绑定国际精神卫生日,用有力的态度输出加之落地的公益行动,长期沉淀下品牌的人文色彩和用户好感。
珀莱雅“回声计划” 3.0《此刻开始,和情绪握手》
点击查看项目详情
珀莱雅“回声计划” 3.0《有情绪就有情绪安放地》
点击查看项目详情
小米接连两年在“龙抬头”拍摄抬头照,则是发掘小众传统节日的内容潜力,在春节后节点营销的空档,将品牌温度延续了下去。
但能不能实现节日占位,也考验品牌是否有持续高水平的输出。
比如B站的青年节。虽然2020年《后浪》之前,也有不少品牌借势青年节做年轻化表达。但从《后浪》开始,《不被大风吹倒》、《如何快速变老》、《大魔术师》、《消失的青年》……
B站 2024年 青年节《大魔术师》
B站 2025 年青年节《消失的青年》
B站用6年的时间,在青年节更新自己对于当代青年的理解与反思,一年一度的连续表达也让品牌心智扎根。
现在,“B站今年拍什么?”已经是用户每年的期待。即便对内容各有褒贬,但已没人质疑B站是当下“最懂年轻人的平台”之一。
二是从品牌出发,以更深度的绑定,将小众节日内化为品牌资产。这种情况,一般不会发生在有广泛认知的大众节日上。
从品牌标签、品牌符号上找切口,那些与品牌似乎天生有着某种关联的小众节日,才更好为我所用。
比如名创优品,基于品牌logo的笑脸,大办世界微笑日。
从夹缝中的微笑,到“指定微笑”的玄学,再到主张“为小事庆祝”、“无需深度思考的开心”,对社会情绪的精准洞察与顺势鼓舞,名创优品“制造开心”的形象,也此身明了。
2020年 名创优品×世界微笑日【夹缝中保持微笑】
2025年 名创优品×世界微笑日《开心这件事,你比AI懂》
水獭吨吨对国际水獭日的绑定同样如此。从品牌名称看,这个节日简直像量身定制的。借势节日营销,佛系形象走红的水獭,也让水獭吨吨收获了用户共鸣,巩固了品牌识别。
水獭吨吨×世界水獭日联合10家动物园“守护獭门”
还有一种“强扭的瓜也甜”的思路,是从谐音梗上找线索。
这点参考麦当劳。浸淫中文互联网多年,深谙谐音梗的麦麦,由产品谐音造出了π day、大薯日。
派DAY,基于“派”到“π”的谐音。自2015年起,麦当劳将每年世界圆周率日设为“派DAY”。每年这个时间,麦当劳都会带来派的限时优惠,并推出数学相关的周边及试题,和粉丝们玩在一起。
2025年 麦当劳314派DAY请吃314个派
大薯日,来自“薯条”到“大暑”的谐音。每年大暑节气,麦当劳都会结合节日文化与暑期场景,打造限定周边、促销活动。
从麦当劳的节日营销里,也能看到,节日营销可以跳出本身的节日文化,成为一种品牌与用户共创的狂欢日。同时,也能在服务品宣之外,关联到产品的传播与转化。
2024年 麦当劳大薯日推出中式纳凉周边
点击查看项目详情
总体去看,品牌其实也是在尝试或者说已经做到了,节日营销的IP化。
当一个节日,成为“品牌日”,成为一年一度品牌与用户的约定成俗,节日营销的意义也由此实现价值最大化——与节日文化的强绑定,让品牌成为节日仪式的一部分。品牌的内容、体验借由节日效应放大,消费惯性、身份归属、文化象征,也将由此而来。
四、小众节点营销热,本质是对创意的回归当品牌纷纷加码,小众节日变得大众。最近也看到一些评论称:“小众节点要不够用了”。
在我看来,节日不够用的问题,完全不需担心。
诚然,世界读书日、世界地球日营销扎堆,那些女性节日也快成了下一个拥挤的妇女节。
但客观而言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节日就有50多个,加上民族传统的、社会约定的大节小节,某种程度上,品牌想天天过节也未尝不可。
而反过来看,
小众节点营销的涌现,可能也恰恰说明,品牌不再固于节点营销的常规模式了。或者说,品牌市场部已不再将节点营销当成例行公事,而是把节日本身当作一种创意。
小众节日,可以为品牌谈论议题,提供差异化出口;小众节日的“小众”,可以服务于品牌细分的用户沟通;关联品牌特性的节日,可以成为品牌定向输出的节点……
说到底,节日不过是一个营销契机罢了。
最重要的还是创意。
基于这点,最后再说下“节点营销小众突围”的2点观察:
1、节日是节点,也是创意素材不论大众小众,节日营销的重点,始终是如何挖掘节日文化,融入品牌诉求。
一个节日可以从多个角度诠释。比如世界海洋日,环保不是唯一文本,像户外品牌HELLY HANSEN,就选在这天官宣代言人、发布品牌片,在户外航海、帆船运动上占位心智。
一个节点有时也同时存在多个节日。321这天,是环境保护者的世界冰川日、是家居品牌的国际睡眠日,运动品牌的跑步节,也在这天。
同理,大众节日也并非没有“小众做法”。比如,儿童节也是世界牛奶日。伊利就从热门节日的另一面入手,将儿童节与乳品营销的需求串联起来。
伊利 六一儿童节·世界牛奶日
2、节日是某一天的狂欢,也是每一年的纪念按百度百科,“节日”在汉语中指代“具有固定日期、特定主题及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俗或纪念性日子”。
从这个角度,我们既能将节日当做一个值得纪念的特殊日子。借节点背书打造仪式感体验、输出社会性表态,让节日成为品牌与社会公众或具体人群,同位相连的一天。
同时,基于某种“长期主义”的需求,品牌也能借助节日里相沿成习的部分,在固定日期、特定主题里,维稳长线的品牌表达和用户关系。前文提到的珀莱雅、B站、麦当劳等就是如此。
甚至不用现成的节日,那些掀动规模化参与的“品牌造节”,也正在作为一种节日被认可。比如颇擅此道的小红书,连续几年的“熟人节”、“外人节”、“马路生活节”……把社区文化通过节日聚焦整合,并借节日效应传播放大。
总之,关于怎么过节这件事,“优先权”归用户所有,“解释权”归品牌所有。